原標題:博物館,讓“連接”活躍起來(人民時評)
提升博物館的受眾意識、服務意識,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內涵,才能幫助參觀者從“看熱鬧”變成“看門道”
點開小視頻,博物館里的文物活了起來,他們互相打趣、勁歌熱舞,生動而俏皮;打開全國“數字博物館地圖”,可以用街景視角對全國1400多家博物館進行智慧搜索和游覽路線設計;今年初收官的綜藝節(jié)目《國家寶藏》,讓許多過去并不關心文物的觀眾“路轉粉”,至今仍在“二刷”“三刷”……一年一度的世界博物館日剛剛過去,豐富多彩的創(chuàng)新說明,博物館以及藏于其中的文化,正與我們的生活越走越近。
走進博物館,就是開啟一場時空旅行。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“連接”,一端連著過去的歷史、廣闊的世界,另一端接著今天的我們。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“超級連接的博物館:新方法、新公眾”,正是要思考這樣的問題:在互聯互通的網絡時代,博物館如何更好地走近大眾?面對滾滾向前的時間洪流,今天的我們又要如何借助博物館更好地與昨天、明天相連接?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”。一個“活”字,說透了方法。今天,借助新的技術手段、網絡的傳播效應,許多博物館早已擺脫陳舊、呆板的印象,以青春時尚的形象示人。湖北省博物館,以距今兩千多年歷史的曾侯乙編鐘為基礎,結合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,創(chuàng)造出的古樂器演奏會幾乎場場爆滿;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通過數字技術,讓《雍正行樂圖》中的雍正“活”起來、動起來,網友們直呼“萌萌噠”;青州博物館,作為全國首批83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館,很長一段時間埋名江湖,如今借著互聯網的傳播名聲大振,吸引五湖四海的參觀者……對許多中國老百姓來說,節(jié)假日不爬山不看海,參觀博物館反倒成為時髦選擇。
讓人們走進博物館,更要讓展覽走入人心。不可否認,今天依然有不少博物館,無論是展覽內容的安排、設計,還是場館內的服務、體驗,還存在一些缺陷和短板。比如,有的展覽主題模糊、布展粗糙,存在應付、糊弄的嫌疑;有的展覽缺乏新意,專業(yè)上出現硬傷,還有的地方博物館甚至缺乏對文物最基本的保養(yǎng)和維護,令文物損壞、丟失……凡此種種,讓參觀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,自然也影響到博物館“連接”的功能和意義。
更進一步講,酷炫的技術、宣傳上的包裝固然是必要的,但只有提升博物館的受眾意識、服務意識,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內涵,才能幫助參觀者從“看熱鬧”變成“看門道”,發(fā)揮博物館真正的功能和價值。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人才。據統計,我國各類文物機構收藏的待修復文物超過2000萬件,而全國具有相關資質的專業(yè)人才不過2000多人。文物鑒定、展覽策劃、社會教育、文化傳播、信息技術等方面的人才同樣呈現整體性匱乏。如何補上人才漏洞,已經成為我國博物館發(fā)展面對的一個難題。
博物館絕不同于一般景點,需要給參觀者以知識、以思考、以啟發(fā)。當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這里,文化的場景可以激活他們的感官,足以將興趣凝結為成長的鑰匙。在這個意義上,無論是靜默千年的文物,還是匠心獨運的其他展品,都在助力我們走向更為美好的未來。
更多精彩內容,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(yè)頻道>>>>>
(責任編輯:
邵希煒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