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亞洲電影沙龍召開,亞洲新人獎評委點出創(chuàng)作誤區(qū)——不要急于拍攝你的第一部影片
“一旦走入導演這一行,你一定要清楚一點,溝通很重要,有時候悉心傾聽他人的講話也是一門藝術,而非盲目堅持,堅定自己要走的路一定是對的。”在昨天舉行的“亞洲電影沙龍”交流活動中,電影制片人施南生點出了一個創(chuàng)作者的普遍心理誤區(qū)。論壇現(xiàn)場,上屆以及本屆亞洲新人獎評委會主席施南生、寧浩,以及青年電影導演石井裕也、趙德胤、蘇有朋、大鵬等業(yè)界前輩紛紛向電影新人談出自己的創(chuàng)作感悟。
處女作獲得亞洲新人獎的肯定,今年又擔任這一獎項評委會主席的寧浩,就年輕電影人的成長談了一個作為導演的體會。他認為,“好多年輕人想要一步到位,拍上一部轟動市場、得到大眾認可的電影,但其實放眼影壇,很多導演在拍第一部作品之前,都得花費很長的時間去沉淀準備”。注重沉淀,別幻想一部成功,是寧浩對初入電影圈年輕導演的寄語。寧浩同時看到,近幾年媒介技術的迅速發(fā)展,給年輕人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(zhàn),這讓新人新作氣質(zhì)更為多元,且技術層面上的問題越來越少。只是,“技術很容易掌握,但對于這些導演來說,講故事的能力仍需提高”。
在導演趙德胤將看來,影圈好比江湖,導演要一展拳腳必須先練好“扎馬步”!澳贻p電影人不要急于拍第一部片,應該先去摸索、學習包括攝影、剪輯等,爭取對電影的主動權。這樣即使沒有外部資金支持,你也能用最少的錢完成一部作品!闭强恐@樣的成本把控意識,趙德胤入行的首部作品僅花費兩萬元,相當于三張國際機票錢。從演員“晉級”導演的蘇有朋,則建議年輕導演在拍攝第一部電影長片之前,先拍短片練手,好“對自己做一個客觀的評價和梳理”。
在不少業(yè)人士看來,如何在自我表達與市場需求中找到平衡,是青年導演必須面對和決絕的問題,也是不少創(chuàng)作者跨不過去的坎。有投資人指出這樣一個創(chuàng)作誤區(qū)——很多年輕導演想法過于冗雜,什么都要。尤其是一些藝術片導演,上來就向投資人要500萬甚至1000萬,這缺乏對作品的基本判斷與對行業(yè)的敬畏心。秉持這樣的理念拍電影,會給投資、宣發(fā)等環(huán)節(jié)設置難題。在行業(yè)“推手”們看來,“成熟且對行業(yè)有著單純追求”的作品才是最受市場歡迎的,年輕人首先要對市場和自己的能力有認知。
當年《瘋狂的石頭》被稱作對票房的“偷襲”,事實上,任何一部新人作品的成功都不可能輕輕松松。壞猴子影業(yè)“掌門人”之一王易冰以《我不是藥神》與《繡春刀Ⅱ》兩部作品為例,點出青年導演作品的正確打開方式,及其背后不為人知的努力。這兩部影片之所以成功,與導演的堅持有關:為了《我不是藥神》的劇本,文牧野埋頭創(chuàng)作了一年零八個月;《繡春刀Ⅱ》的原始劇本被寧浩推翻之后,路陽把自己關起來,幾度易稿,才完成了一個受到市場認可的全新故事!澳贻p導演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韌勁,這個說起來容易,但是做起來很難!辈┘{影業(yè)副總裁陳慶奕則在技術之外,對新導演擺正創(chuàng)作心態(tài)提出建議,“導演要以一個相對平和的心態(tài)來面對成功和失敗”。
。ㄓ浾 張禎希)
更多精彩內(nèi)容,請點擊進入文化產(chǎn)業(yè)頻道>>>>>
(責任編輯:
李冬陽
)